您当前的位置 : 人文

缘在央于 (连载)

2022/07/06 09:05

来源:

  古庙探幽  

  古村央于,除了古街、古树……尚有多处古庙(庵)。若你或感忐忑,不妨漫步期间,再点上三炷清香,也许神闲气定。

  桃花源里“散枝叶”

  吴神庙内祭先贤

  吴神庙位于央于村尾,面临古街,坐西面东,庙前书有“吴神庙”匾额。进入庙内,首见两尊神像头戴珠冠,身披大红霞披,腰束玉带,慈眉善目,气韵生动。神像周边黄金色的双龙戏珠垂缦悬挂,案前青烟袅袅,后壁为桃花源般的水墨山水画。大殿面阔三间,画樑雕栋,原有新昌籍民国陆军上将浙江省省长张载阳所题“吴神庙”牌匾,殿内主要构件及壁画均为民国旧物。

  据南明岙里头吴氏宗谱记载,吴神庙所祭庙主为唐诗人吴融第二十五代世孙岙里头吴氏始迁祖本祥公及夫人吕氏。本祥公字柏城,号隐居行谦百五十七,生于明万历丁丑年(1577)三月初八,卒于清康熙乙已年(1665)三月十七日,享年89岁。秉性正直,勤业承先,诗礼饴后,乐善好施,堪称楷模。身后子孙繁衍,后裔遍及岙里头、平水庙、刘门坞诸村,在桃花源中开枝散叶。据传,在本祥公逝后第二天,即三月十八托梦于央于村人,云其阴灵赴任管理央于诸村,并庇佑央于桃源一方村民平安富庶,央于和岙里头等村遂合力筹资建庙。迄今,每逢三月十七吴神“忌日”,岙里头和央于等村民都如期进行隆重的祭祀典礼,燃烛、敬香、上贡、祭拜、唱戏文、舂麻糍等,煞是热闹。

  避路山上度幽凉

  清莲庵里觅遗风

  避路山主峰高约600米,位于央于村东南。经村前104国道,攀倒挂钟,沿崎岖山道步行约半小时,便到了避路山。

  山从天姥来。站在山巅,远处的拨云尖、斑竹、刘门山如在咫尺,清晰可见。若由此登天姥,也仅需一小时左右的路程。

  避路山四周崇山峻岭,中部山谷平坦低缓。山上古木参天,修竹茂盛,茶叶、柿红、板栗间植,一条清澈的山涧蜿蜒汇流惆怅溪。空山静谧,地气高寒,实乃修身养性、寻幽纳凉之胜地。清莲庵也就座落在其间山谷翠竹丛中。

  据张氏家谱和清乾隆甲辰年(1784)《青莲庵碑记》载,清莲庵始建于元末明初,由新昌张氏始祖尚素公五世孙央于人应召公(1318年-1375年,明洪武山东按察司使)捐资新建。明万历年间尚素公十三世孙央于人承家舍山五亩扩建。康熙戊午年(1678)法相大师在避路山置田四亩三分,由鹤公维持调护,城昌桂和央于村民张成元弟分别舍田六亩、十亩重建庵宇,成宝座。乾隆戊辰(1748年)遭祝融殿毁碑残。但天道好还,后有剖尘大师闻避路遗踪,登山遥望,惟见茅屋数椽,感慨不已,遂憩息于此,矢愿重兴,住身二十余年,辛苦备尝,再次重建。从此众僧人聚集,善男信女接踵而至,焚香诵经,顶礼膜拜,几度辉煌。据传,尚有众多高僧和诗坛名人在此歇息或经此过白沙山、刘门山登天姥山、拜国清寺。

  至二〇〇〇年前后,青莲庵自然倒塌。经遗址初步勘查,当年青莲庵较有规模。庵坐西北朝东南,建筑占地500-600平方米,呈四合院布局,正房为殿宇,两侧厢房。庵前开阔,右为放生池,左侧依山有一口水井。庵后壁残墙尚存,漆黑的油灯孔仿佛还能遥见法相、剖尘大师青灯黄卷,在木鱼声声中诵经修行。庵旁散落有数个坟茔,据说是僧人的长眠地。现斯人虽逝,然遗风犹存,那山、那庵仍引得无数乡民魂牵梦萦。

  倒挂金钟聆钟声

  龙山庙中遇仙神

  天姥山逶迤从西南而来,至央于村,有一座形如金钟倒挂的山,名倒挂钟,龙山庙就位于其支脉在屋坪。

  传说古时有一神仙,腰系金钟腾云驾雾途径央于,不慎将金钟失落,遂有了倒挂钟山。山上茂林修竹,翠绿郁葱,春日杜鹃啼血,深秋层林尽染。山脚下大下坑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青山倒映,风光无限。风过树林,穿透竹梢,犹如金钟低鸣,悠悠回旋,诱人遐想联翩。

  据载,龙山庙原位于央于仰瓦山。民国时,央于俞宽标、宁波人吕银洲首倡选址建于倒挂钟。后因故坍塌,二〇〇〇年后村民两次捐资重建。所供庙主为四小姐和九大人。话说这四小姐原籍贯上海,出身富家,美貌聪慧,自幼识字断文,占卜未来,虽幼年早逝,但英灵不散,为世人指点迷津,避灾消祸。某日,其父欲随亲朋经剡溪过央于赴宁波,前晚四小姐便托梦于父,云有覆船可能,第二天果如其然,而其父因未行无恙。九大人系央于周边村人,生前善观气血,诊脉治疾,誉为神医。乡民崇尚,遂建庙塑像供奉。逢年过节,村民自发举行庙会祭拜龙山神,另有一些村民或遇灾遭病,也会去庙中点上三炷清香,占卜问卦,求医寻药,据说灵验。

  现庙开三间,民国风格,背依青山,坐东朝西,侧有膳房,庙前开阔平坦,有数百级台阶通104国道。庙悬“龙山庙”匾额,供奉龙山神10尊。两侧联语为“先贤立庙,为期风调雨顺;后辈祭祀,企望国泰民安。”“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惜衣惜食,不但惜财兼惜福。”对仗工整,寓意深邃,耐人寻味。

  窑火生辉

  在104国道央于段,六座呈一字排开的古窑静静的依偎在村南葱翠的横档山下。

  古窑呈地堡状,内有窑门,火煻、窑室、烟道。窑门呈拱形,上有马蹄状用以遮风避雨的出沿。窑室由粘土砖拱砌,内壁呈半椭圆形似蒙古包。烟道在窑后壁,经烟囱通向窑外。古窑前一组组惟妙惟肖的雕塑,或推车搬运,或砖瓦制作,或肩担添柴,穿越时空,丰富又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村民砖瓦烧制的艰辛。

  史料记载, 砖瓦和砖雕生产起源于商周,发展于唐宋,盛鼎于明清,其中砖雕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现代画像砖延续发展而来。它们集历史学、宗教学、美学于一身,透过原生态的建筑材料,以丰富的题材,精细的雕琢来体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给人以一种沉稳古朴、宁静自然、安逸别致之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           

  经央于村周边鞍山窑址和缸窑山遗址出土文物考证,央于自宋以来,就有先民从事砖瓦和瓶碗盘等生活用具的烧制。至清和民国,生产施以青釉和酱色釉的釉陶,且器形、胎质、釉色已较考究。上世纪三十年代,央于又有了以“天功坊”命名的砖瓦、砖雕生产作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今,千年的窑火文明在古村央于实现了传承、超越、弘扬、创新。尤以新昌县天功坊砖瓦有限公司创始人,浙江省古建筑砖瓦与砖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俞岳良对古砖瓦和砖雕制造具有深厚的造诣。其砖雕融苏雕、徽雕于一体,内敛古朴,自成一派,从选泥、制坯、晾晒、烧制,到雕刻、磨光……共十多道工序三十多步骤,经半个月一千多度高温煅烧及一周的闷窑,可熟练地将一杯杯泥土制成雅致大气的建筑装饰,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秋红——岳良女儿,秀外慧中,现天功坊砖瓦有限公司掌门、浙江省非遗优秀继承人、省巾帼建功标兵、文创匠心青年,青出于蓝胜于蓝。潜心学艺,十年磨一剑,隐雕、浮雕、透雕、镂雕、平雕刻、多层雕等“硬花活”和百余种规格、纹样的瓦当、滴水、翘角等古建筑构件的技法烂熟指间。同时,将悠悠的传统技艺外化为产品,把传统的砖瓦厂发展成了集古建筑砖瓦构件、砖雕、仿古工艺品设计、生产、施工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文化企业,浙江省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基地。高洁品格的松柏、梅兰竹菊,美好寓意的九龙柱、百子图,鸿鹄志向的鱼跃龙门等高品质蕴含深厚文化内核的砖雕推陈出新。其中“三英战吕布”“渔樵耕读”分别获得“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和绍兴市工艺美术精品雕刻金奖。还建立了青墙黛瓦、飞檐翘角、古朴雅致的古砖瓦和砖雕博物馆,藏品琳琅,满馆生辉。吕伯生,又一个古砖瓦、砖雕非遗传承人,视艺术为生命,“锦鸡牡丹”“山谷幽居”“花鸟图”等多款产品获国家级和省级金、银奖,其本人当选新昌县民间工艺美术家恊会主席。当今,一张崭新的集非遗传承、创新、展示、研学于一体的蓝图正在他手中徐徐展开。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岳良、秋红和伯生的示范,凭着村人对传统非遗文化的执著,村周已仿创了多座古窑,已有数百人传承古建筑砖瓦、砖雕、工艺品的设计制造。“旧时王谢堂前燕”,已源源不断飞入各类古寺(庙)、园林、古建筑及寻常百姓家……

  用匠心传承、超越非遗传统文化,又以毅力在弘扬、创新中雕琢出新的华章。一砖一瓦,经过窑火的洗礼,正奋力穿透千年的文明,熠熠生辉。


作者:陈丁宽编辑:张春毅

版权申明

凡新昌新闻网发布的稿件,均为新昌县融媒体中心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昌新闻网"。联系电话:0575-86032180
  • 我爱新昌APP

    我爱新昌APP

  • 我爱新昌微信公众号

    我爱新昌微信